跳到主要內容

JDK CLASSPATH 設定

JDK CLASSPATH 設定 (configure)

Class Path,JRE會依照此路徑的設定去尋找對應的class檔與相關資源(程式要讀取的檔案等)。使用JDK的程式(java.exe or javac.exe),可以不設定classpath,原始會有一個預設值(default class path),就是執行java時的該目錄。
舉例來說,若是要在C:\myproject\下執行Hello.class
java Hello
若Hello有用到C:\myproject\下的其他.class檔都可以被搜尋到,不用另外指定。但是若class包在jar檔則無法被引入。
若找不到執行所需要的class會產生如下錯誤:
Exception in thread "main" java.lang.NoClassDefFoundError:packagename/classname

若用到的class檔較多、不在同一目錄下或包在jar中,則需要設定CLASSPATH。
有三種方式,不管用哪種方式,一旦設定classpath,JRE就不會再參考預設的classpath設定,會完全按照你設定來找尋class,如果設定不對就會出現前面所述的java.lang.NoClassDefFoundError
一是直接設定在windows系統的環境變數中,一開機就設定好比較方便,如果有修改則需要重開機新的設定才會生效。不管哪個版本大致上是從控制臺>系統>進階>環境變數。
可在命令列模式下輸入:
echo %classpath%
系統會顯示目前的classpath設定值
增加一個環境變數為classpath,值可能是:
.;C:\Program Files\Shared\dc.jar;C:\Program Files\Java\jdk1.5.0_15\lib;%JAVA_HOME%\lib\tools.jar
分號分隔的各是一個路徑值,請注意第一個值是一個點".",這個代表執行該class當前的目錄,也就是前述的預設值,但因我們現在已經用系統的環境變數去覆蓋預設值,因此必須要設定當前目錄,這是最常見的錯誤,否則會連一個class都執行不起來。

另外兩種就是JDK手冊上提到的方法:
用set指令去設定,好處是不用重開機就可以生效,但是值不會被存下來,也就是重開機之後就會恢復成系統設定值,而且會覆蓋前述的環境參數值。
C:> set CLASSPATH=classpath1;classpath2...


另一種則是在執行時在指定。
C:> sdkTool -classpath classpath1;classpath2...
sdkTool代表的可能是java, javac等執行檔。

以上兩個方法,如果只是要增加一兩個路徑,可以用
set CLASSPATH= %CLASSPATH%;d:\workspace
java -classpath %CLASSPATH%;d:\workspace
可在保留原系統設定路徑的條件下增加路徑而,%CLASSPATH%代表原有的classpath環境參數值。

相關連結:
http://java.sun.com/j2se/1.5.0/docs/tooldocs/windows/classpath.html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innerHTML 的安全風險

問題 若你要實作一個使用者輸入的功能,並把輸入的內容顯示在網頁上時,應避免把使用者輸入的值直接指定給某個 element 的 innerHTML 。因為若是使用者輸入包含 HTML、JavaScript, innerHTML 就會解析並執行: var userInput = '<img src="javascript:alert("XSS")">' element . innerHTML = userInput ; 因此可能 user A 的惡意輸入,會被系統顯示到 user B 的畫面上,進而執行特定成程式碼而造成 XSS 攻擊 。 解法 一般會先想到 encode HTML,但是如果只是要顯示文字,將使用者輸入值指定給 textContent 會更簡單,無需 encode,該值會被當成純文字處理,並不會執行 javascript。 var userInput = '<img src="javascript:alert("XSS")">' element . textContent = userInput ;

XMind使用心得

使用FreeMind有好一段時間,不過畫面單調一直是我不滿意之處。 XMind在畫面上好看很多,節點形狀樣式、分支線樣式有多樣選擇,也可以匯入FreeMind的檔案。 類似Excel般,工作頁活頁的概念也很不錯,可以將多個相關的心智圖存在一起。 可以某個分支為中心來檢視的功能也很令人激賞,完全符合心智圖那種可見樹、可見林的特性。 不過使用上有幾項缺點: 1.不能設定節點的預設文字大小。 預設應該是10點字,太小了,但是「喜好設定」內沒有地方可以修改,需要每次自己加大字型,很麻煩。 2.沒有加大字型的動作可以設定快速鍵。 我喜歡不只是用顏色,還有用字型的大小來凸顯主幹、分支的差別,不能快速的增大、縮小字型很不便。

ZK 教學 - 使用 MVC 或 MVVM?

不管是現在剛開始接觸 ZK 或是用過一陣子的人都可能會遇到的問題是到底要用 MVC 或 MVVM 的方式開發。從 ZK 8 之後又把 MVVM 的能力更佳的擴展,所以 MVVM 會是一個功能更強的開發方式。但 MVC 在使用上比較直覺,仍有其優勢,所以我想決定性的因素會比較是 開發者的偏好 及 專案的特性 。你可參考下面的比較來決定哪種方式比較適合你。 優勢比較 MVVM ViewModel 較不易受畫面變動影響。 因為 ViewModel 沒有變數直接指向 ZK 元件,因此若是畫面上有元件更改,ViewModel 一般不需要修改 ViewModel 較易於在不同頁面中重用。 因為 ViewModel 只包含資料跟業務邏輯,若是不同頁面需要的資料跟業務邏輯相同,就可以重用同一個 ViewModel 例如 A 頁面按按鈕執行搜尋,B 頁面點選單執行同樣的搜尋,則可以重用同一個 ViewModel 中的 command,只是兩個頁面 data binding 寫在不同的元件上。 畫面較易於重用(易於模組化)。 透過 shadow component 跟 template 機制,可以將一段頁面的片段做成可以接受傳入參數 套用 Responsive Design 的成本較低。 通常需要針對不同裝置設計不同版面,但是顯示的資料內容大同小異,因此 ViewModel 多半可以重用 易於套用美工所設計的畫面,或是網路上現成的元件。 易於整合第三方 javascript library 或 widget。 因為 ZK 8 提供了一個可以讓你透過 javascript 去呼叫 ViewModel 中的 command (client side binding) 的方式來跟後端溝通 ViewModel 的可測試性較好。 因為 ViewModel 不需要繼承特定類別跟實作特定介面,可以輕易地執行單元測試 MVC 操控元件方式直覺好學、易懂。 MVVM 控制元件較不直接,需要了解 zk framework data binding 的行為 可以完全使用元件所提供的所有 API。 仍有極少部分 ZK 元件行為沒辦法用 MVVM 控制。例如產生 Messagebox , Listbox.renderAll() , Popup.o...